欧战开始到现在,尽管火力的改善和实行征兵制的军队大大改变了战争的形式,可大多数军队完全不知道这些变化多么具有毁灭性,所以也就没有研究对抗措施。
在一战开始时,大多数军队都认为这将是一场短暂的战争,双方都将会使用拿破仑时期的战略和战术。一些骑兵单位被火车送到了前线,而他们的指挥官根本没有想到骑兵在密集的火力面前是毫无办法的。这些骑兵中的大多数从来没有被派上战场。
但是,在战争开始以后,德国和协约国军很快就意识到他们完全错了。正面进攻得到的只有自己人的伤亡。在1914年9月的马恩河战役结束后,德军和协约国军沿着瑞士边境各挖掘了一条战壕,它们一直延伸到了比利时的北海海岸。从1914年9月16日一直到1918年3月21日德国发动春季攻势这段时间内,西线战场上的作战双方几乎在任何时候都在壕沟内对峙。
在西线战场上,头几个月挖掘的小型临时战壕很快变得更深且更复杂,逐渐地变成了大面积的防守工事。敌对双方的战壕之间的空地称为“无人区”,它的宽度在不同的战场之间也不同。在西线战场上,无人区一般为100至300码宽,尽管在维米岭战役中只有30码。在1917年3月德军撤退到兴登堡防线以后,无人区的宽度增加到了1公里以上。在加里波利之战中的澳新军团战场上,双方的战壕相距只有15米,在这里,士兵们连续不断地向对方战壕投掷手榴*弹。在东线战场和中东战场上,双方需要占领的土地面积很大,生产弹药,混凝土和铁丝网的工厂距前线也很远,所以欧式堑壕战并没有在那里出现。
在战争刚刚开始时,英国使用了一种由三个平行战壕组成的战壕系统,这三个战壕由一些通讯战壕连接起来。通讯战壕与前方战壕的连接点是至关重要的,一般在这里都修有坚固的工事。前方战壕只有少量守卫部队,这些部队只在清晨和傍晚才进入战壕。70码至100码之后是支援战壕(或叫转移战壕),当前方战壕遭受轰炸或炮击时,里面的部队就可以撤到这里。300码至500码之后是预备战壕,里面有另一支部队,这支部队在前方战壕被攻下后可以进行反击并夺回它。在炮火得到了改善后,这种战壕系统迅速地过时了,但是在前线某些特定地区,支援战壕还是被留下了,它现在的功能就是吸引火力,这样前方战壕和预备战壕就不会遭受多大破坏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会将支援战壕点上火,这样看起来就会像有人在那里。
今天就在沙隆这段本来是英印第三师驻守的预备战壕后面几十辆奇形怪状的汽车正在准备着,他们车体上的油漆被涂成土黄色、褐色和黄绿色的小方块,让人盯着看久了就会觉得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
“长官,他们是印度兵吗?”一位澳大利亚军士问旁边英国军官,他还以为这是殖民地派来的那些笨拙的步兵,不过他们的装备好的太多了。
“据我所知,中士,他们不是帝国的军队。”那位见多识广的上尉感叹了一下,然后给这个和自己弟弟差不多大的年轻人解释道“他们是中国人,中国国防军。半个月之前,中国加入了我们,现在他们是协约国的一员了。”
“他们是中国人,见鬼,他们不是应该有大辫子吗?”那个澳大利亚中士曾经见过一些开饭馆或者洗衣房的中国人,他们喜欢光着脚把辫子盘在光秃秃的脑门上,一副猥琐的神态,说着古怪的语言,身上的衣服永远跟麻袋片似得皱巴巴的,他们好像就永远就学不会像是澳洲人一样的昂首挺胸的走路。这些家伙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厉害了?铁灰色的军装,带着网状盔套的钢盔,和德国佬一样的y型武装带挂载着子弹盒、手榴*弹和刺刀,身上似乎还有几个大口袋,里面鼓鼓囊囊的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左侧还斜跨带着帆布套的扁圆形水壶,另外一侧是一个头盔大小的帆布袋。真是见鬼,他们的大腿上还绑着一支左轮*手枪,似乎连士兵都不例外。他们脚下是橡胶底子的帆布战斗靴,比起皮靴来似乎要差一点,这也是澳洲士兵唯一可以比起他们感到自豪的地方,该死的英国佬居然给他们这些女王子民的装备还没有中国佬的好。
“别抱怨了,他们的装备全部都是他们国家自己的装备,那些装甲车辆也是。天知道,他们这些不信上帝的异教徒怎么会有这么好的装备。不过你应该庆幸的是,还好他们和我们站在同一边,而不是站在对面的德国佬那边。不是吗?”
“当然。”看着不远处一名中国士兵爬上装甲汽车的顶端拉开那挺口径大的吓人的机枪的枪栓,把一串黄灿灿的子弹压进弹仓里面,虽然枪口没有冲着他,而且那个中国士兵似...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