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
从什么时候开始,朝堂上的官员们,全部都变成了这副德行呢?
朱厚德不知道,反正当他开始当太子参政的时候,就已经成了这种样子,犹记得当时,父亲上朝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言不发,只是看着大臣们心照不宣地演戏。
他应该不是不想说话,而是知道,自己说了也没什么作用吧!
自从和平以来,再经历过一次全国的恸乱之后,文臣就牢牢地把持住了朝政,他们相互功法,又极有默契,只要皇帝的政策对文官和权贵们不利,就会立刻站在一起,用各种理由阻拦决策。
在内政之上,皇帝早已被架空多时。
先皇选择了任命,但朱厚德在登基之前,曾经意气风发,下定决心要改变这样的局面。
可等他上台之后,才发现事情与自己想象的差距太大了。
百年来,文官和权贵们早就心照不宣,自成体系,他想要破除这个牢固的体系,必须有一股自己势力与之抗衡才行。
朱厚德尝试过效仿先帝的政策,启
用宦官,提高南厂和北厂的地位,增强锦衣卫的权势,增强武官群体的话语权,可全部都以失败告终。
宦官的权利被权贵压缩,成不了什么气候,南厂和北厂被文官们一一割裂,然后各自拉拢,现在两厂的厂督,已经都变成了他们的自己人。
至于锦衣卫,更是被文官们治得死死的,连锦衣卫的大统领,现在都变成了必须由文官担任。
而武官群体,实在是没有办法扶植起来。
现在是和平年代,武官的作用变得微乎其微,学武根本就没有什么好的出路,先要升官难如登天一般。
崇祯时代的那些大将军,最后甚至都让自家后背门开始进入书院读书,以期望能进入文官群体,博一个好的未来。
这种大环境之下,用什么来扶植?
这么多年来,恐怕就只有保定候朱厚能一人,曾经以一己之力与文官群体抗衡,可他最后还是失败了,甚至被赶出了顺天府,只能在保定府中养老了。
皇帝能怎么办?
朱厚德面对这样的结果,他并不甘心,也没有认命。
既然先帝们的路已经走不通了,他就想着能不能另辟蹊径,自己创造一个势力出来,平衡朝廷。
可当他刚刚有这个苗头的时候,文官群体们直接选择了先发制人。
他们瞄准了下一代的帝王,就是太子。
在朱厚德不知不觉的时候,太子已经被这群文官给拉过去了,现在的太子,等于就是文官们的人,他信奉圣学,主张以儒治世。
等朱厚德发现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晚了,太子的想法,已经与朱厚德严重对立。
当他与太子进行过一次严重冲突之后,朱厚德的心彻底凉了。
以他一个人的能力,根本无法与整个权贵对抗,哪怕他是皇帝,是这个国家名义上的最高掌权者。
从此之后,朱厚德就变得跟父亲一样了,从此上朝只带着一只耳朵,具体的事情让文官们自己去定夺。
直到太孙朱常乐的出现,才让他已经死寂的心里,产生了轻微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