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的纷乱过去了,就在即将开始新生军训前两天,科中大、中华制造联合研发团队,终于举行了第一次讨论会。
科中大对于此次尝试与企业展开商业合作,还是很有诚意的。
工程院的陈院长,亲自担任科中大一方的负责人。同时抽调了三名专门从事逻辑控制、计算机硬件、自动化控制研究的教授,带着他们各自的研究生一起,加入到这个研发小组。
算上中华制造方面的工程师,整个研发团队共有四名教授、高级工程师级别的专家,并有十多名工程师、研究员充当技术人员,协助他们研发。
如果需要,还可以随时从校内选派大批计算机、仪器仪表、电子、自动化方面的学生,来打下手。
这就是跟科中大合作的好处。
各种理工专业的教授、专家都有,而且水平在国内来说,抛开十几名院士级别的老专家,大多数教授纵然算不得顶级,可也算是一流水准。
而中华制造这边,就要逊色得多了。
除了时光,还勉强可以称之为专家以外,就只有两名四十来岁的老技术员能力还算可以。其他的技术员则都只有二十来岁,最年长的也只有三十五。
可谓是严重的青黄不接。
也正因为他们不堪大用,白云天才会想办法攀上与科中大的关系,借助他们的人才库,来为中华制造研发项目。
鉴于是联合研发团队组建的第一次正式会议,莫校长抽出宝贵时间,前来担任主持。
会议一开始,他就代表科中大,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
发言中,将这次合作提升到产学研相结合的高度,肯定了科中大、中华制造开展联合研究的重要意义,大大地夸奖了一番。
“……我们搞科研、从事教育,目的都是为了社会技术进步做贡献。往常的教育模式,让我们只在乎理论研究,忽略技术与生产的结合,导致大量的研究项目,与实际需要相脱节。
……
产学研相结合,在国外已经有三十年的历史,在欧美已成为科技研发的主要形式之一,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
这次我们科中大,与中华制造展开的联合研究,就是我们跨出封闭的象牙塔,走进生产第一线,利用我们的知识,为生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一次勇敢尝试,具有重大意义!
……
这次合作,将提升我们教育部门,把所教、所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能力……
……
我相信……
谢谢大家!”
哗!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科中大一方、中华制造一方,所有人都在用力鼓掌。
这掌声,可不是庆幸他终于结束了长篇大论,而是真心实意为他的发言鼓掌。
改革开放十来年,大家对国外的了解越来越多。对比之后,对自己的发展也越来越不满意,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不知道这样下去,我们国家会不会越来越落后,永远没有追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可能。
在大片自我否定的“反思”声中,也不断出现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的呼声。
对此,基本上没有人反对。
只是,对于如何学习,怎样学习,是否全盘照抄,仍存在相当争论。
莫校长这次被白云天说动,虽然也有对五十万研发经费的心动,但更多,还是真心认为这是一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