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
刘崇刚当上皇帝,就对手下人说:“我是因为高祖(刘知远)的基业,一夕之间,崩于粉碎,这才万不得已当得皇帝。仔细看一下,我算什么天子?你们又能算得上什么大臣?
因此不能像那些大国一样过日子。”于是到发工资的时候,宰相这个级别的。每月发给一百串钱,节度使这个级别的,每月发给三十串钱。再往下的官员,也就只能是给点补贴了。
可是单靠他给开出的这点工资,官员们实在是养不起家,于是只好去贪。刘崇又自知理亏,所以也从不干涉,搞得举国官员都在明目张胆地贪赃枉法,最终把这个矛盾都转嫁到老百姓头上去了。
然而刘崇遇到的麻烦还不只于此,对他造成最大威胁的,还要说是与北汉处于敌对状态的后周。因为后周是个大国。刘崇自知无力与其抗衡,所以只得去寻找外援。
节度使的由来
节度使有节制调度之意。东汉安帝永初二年(108)。梁懂受命主持西方军事,为任命为诸军节度使。这是节度使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出现。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如火如荼,朝廷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开始任命大量的持节都督,使其成为一个军区的统帅,其后这些持节都督开始拥兵自重,逐渐脱离了朝廷的控制,成为相对独立的地方诸侯。
三国时期,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陆续在重要地区设立军镇,逐渐演化成都督区,魏晋年间因循旧制,都在重要地区设有持节都督,使其享有较高的军政大权。
所以这一时期的持节都督,可以看成是唐、五代节度使的前身。
唐朝初年,也曾设有都督,贞观十三年(639年),全国共有四十一个都督府,分统天下州县,但后期除少数军事活动频繁地区仍然保留外,绝大多数则被省罢。
贞观年间曾按名山大川的走势,将天下分成十道,分别是河南、河北、河东、关内、岭南、剑南、江南、陇右(六盘山——陇山以西)、淮南、山南(长江以北、秦岭以南),但这十道仅为地理区域,没有行政级别,朝廷偶然会向诸道分派观风、巡察等使,但不常设。
直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朝廷出于御边的需要,逐渐在边防一线设置了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剑南、岭南等十个军镇,其长官则被正式任命为节度使(实为九节度,一经略,岭南五府为经略使)。
安史之乱后,朝廷出于平叛的目的,在内地相继设立军镇,直接增至二十余道,重要军镇设节度使,赐旌节,领数州之地。次要军镇则设防御使或观察使,不赐旌节,多以采访使兼领。
其后随着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军镇数量也越来越多,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贾耽上《十道录》称:“国内凡三十一节度,十一观察”军镇数量已经大幅增加。
至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李吉甫上《元和国计簿》,称:“总计天下方镇四十八,州府二百九十五。”
至此大唐国内军镇划分基本成型,并一直保持至唐末。
唐朝节度使权力极大,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上马官军,下马管民,集军、民、财三政大权于一身,杀官可至刺史,其僚佐有副使、支使、行军司马、判官、推官等,将佐有押衙、虞侯、兵马使等,文武具备,俨然就是一个小的独立王国,将其称之为诸侯绝不为过。
当然,并非所有的节度使都有割据能力,近代有学者提出唐朝藩镇可以划分为“河朔割据型、中原防遏型、边疆御边型、东南财源型”或是“长期割据型、一度割据型、京东防内型、西北防边型、南方财源型”等几种类型,都有道理。
但总得来说,在黄巢起义前,唐朝国内藩镇都是服从朝廷管理的,而且除了河北魏博、成德等少数几个藩镇外,朝廷都有能力决定藩镇节度使的任免。但在黄巢起义结束后,藩镇势力变得急剧膨胀,朝廷就再也无法对其控制了。
节度使权力过大,是唐朝灭亡及五代动乱之源。五代十国中,绝大多数朝代及国家的建立者,都是以节度使的身份起家,仅有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是在中央掌权,可见节度使在当时影响力之大。
直到北宋建立后,赵匡胤吸取了前代人的惨痛教训,于乾德三年(965),下令将地方赋税全部运送中央,仅留一小部分维持日常开支,这就剥夺了节度使的财权。同年又下令诸州府甄选精兵送往中央,又削弱了节度使的兵权。
到宋太宗时期,又诏令节度使所属支郡直属中央,其后又委派朝臣出任知州、知府,使节度使的权限大幅降低,最后只是作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授予宗室、外戚和有功的文武大臣,节度使这才算是真正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五代十国时期,军镇数量暴增,设在原大唐领地上的军镇数量超过一百,这还不包括契丹在内地设立的军镇及今越南境内的交州靖海军,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河东节度使,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后汉都是由此而来,其次是河北的天雄和卢龙。
南方的吴(南唐)因淮南节度使而来,南汉因清海军节度使而来,吴越因镇海、镇东节度使而来,楚(湖南)因武安节度使而来、前后蜀国因西川节度使而来,荆南因荆南节度使而来,闽因福州节度使而来,这些在正文中有述,就不一一赘述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另外几个地方长官的名目。
观察使:全称为观察处置使,国家方镇中,重镇称节度使,次镇称观察使,其级别略低于节度使,僚属将佐数量略少于节度使,但同为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防御使:全称防御守捉使,唐朝前期置于西北边镇,后期置于内地军事冲要地区,分都防御使和州防御使两种。都防御使可领数州,地位略低于节度使。州防御使掌管一州军事,往往由刺史兼任,又常与团练使互兼。
团练使:全称为团练守捉使,分都团练使﹑州团练使两种。都团练使设原设在南方不设节度使之地,领数州至十数州不等,常由观察使兼任,黄巢起义后,都团练使多数升为节度使。州团练使是只负责一州军事的官职,级别等同于防御使,常由刺史兼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