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婆也重生了正文第151章保密有这四点在,就算勉强入行也搞不出什么成就来。
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先从局部入手,比如说买专利。
现在通讯方面的专利有很多,国内国外都有,而且还不受重视,所以价格不高。
趁着那些专利在被人发现之前收购下来,就算自个儿用不上,也能当个专利流氓,等那些专利值钱之后,真可以坐着收钱,每年啥都不用干,光签字授权就能拿到巨额的专利费用。
而且有专利在手,入行之后就可以和同行们进行“友好”交流,以专利换专利,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被人卡脖子。
行话来讲,这就是技术储备。
有技术储备的前提下,做啥都容易一些,不然的话,只能买买买,那就太难了,譬如说雷老板的某米。
某米的体量也不小,国内国外的销售额相当可观,但为什么某米就是不赚钱呢?
很简单,某米没有技术储备,全靠买,而且为了吸引用户只能走性价比高的路子,这也极大程度上压缩了某米的利润空间。
于是,为了赚钱的某米,疯狂的做周边卖广告做营销。
不过也正常,某米本就是互联网公司,又是以发烧粉起家,赚的是粉丝的钱,一系列操作到也正常。
但某米如果能早点储备一些有分量点的专利,也不至于线上线下都那么被动。
有人也说了,某米每年也没少花钱做研发啊,也是十位数级别的。
但行内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给研发部门发一个亿的奖金,这也是研发费用。
给研发部门高管一人配了一台车,这也是研发费用。
给研发部门盖了一栋科研楼,这也是研发费用。
给研发部门开工资,同样还是研发费用。
所以,看一家企业到底有没有做研发,别看他花了多少钱,要看他做出了多少研发成果。
但凡真正做研发的,十位数的投资砸下去,无论如何也会出一些成果的,如果只能出一点周边和外观方面的研发专利,并且研发费用堪堪卡着报高企减税门槛的那些,笑笑就好。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个道理是亘古不变的。
所以,徐杨琢磨着先搞一个小科技公司,不做其他,先收专利,等羚羊科技上市之后,再烧钱开始做手机。
从05年开始做手机,一点也不迟。
某米10年开始做,都能做到那么大,他提前这么久,不至于连某米也做不过。
何况国内现在的手机市场还不怎么成熟,正处于诺记和摩记两强争霸的局面,这个时候做手机,做不出个模样来也就罢了,要是做出点成绩来,只会招来这两家巨无霸的集体攻击。
以他现在的体量,真扛不住。
一点机会也没有。
原因很简单,这些国外的企业,对国内同行的打压从来都是毫不留余地的,发现一点苗头就往死里打。
不只是手机市场,家电、饮料等等几乎所有行业都一样。
打不死就仗着体量大收购你。
收购了也不经营,就那么放在一边让你慢慢的憋屈死。
但再过两三年就不一样了,到时候国产手机迅速崛起,大量手机企业的迅猛崛起直接把诺记和摩记干了个懵,一下子就从两强争霸的局面演变成群雄争霸。
到那个时候他再悄咪咪的杀出去,可以在混乱中悄悄的摸鱼。
在混乱的2G3G时代里,他要做的就是在行业内站稳脚跟并且和用户混个面熟。
等到智能机时代来临,才是他大展拳脚的好机会。
到手他一手抓着通讯技术专利和市场,一手抓着互联网和软件开发,想不称霸都难。
而且要是有机会,他还想在国内比较薄弱的芯片制造领域做点贡献。
现在开始研发光刻机是不现实的。
但早点做一些技术储备却也正好。
光刻机,只是芯片制造环节中比较重要的一个一个环节中的主要设备,没必要铁了脑袋的死磕光刻机。
做刻蚀机、光刻胶、多晶硅、高纯度溅射靶材、研磨液等等项目全都一样赚钱,难度虽然没有顶级光刻机那么高,但想做好,同样不容易。
高端产业,任何一个环节做到顶级都很难。
当然,要是有机会涉足光刻机领域,他也不会错过。
但不用想也知道那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
现在的他,能做的事情太少了。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钱。
要是有足够多的现金,他都想把阿斯麦尔直接买下来。
所以,被贫穷打败的徐杨也跟着陶妈妈一块把陶蕊杨好好的教训了一顿,让这个不安分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