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错误的,中土齐王的实力远远超过了预料,所以这一仗齐王不但敢打,而且还有相当大的胜算。
阿史那咄捺顿时产生了强烈的不祥预感。成王败寇,这一仗如果齐王打赢了,突厥人打输了,阿史那咄捺损兵折将狼狈而逃,结果不问可知,指望牙帐发动南北战争,帮他报仇雪恨太不现实,最终十有八九都是牙帐借此机会迅速解除他的兵权,控制碛东南,狠狠打击牙帐保守派,最大程度掌控牙帐的决策权,为发动南北战争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
这一瞬间,阿史那咄捺必须做出选择,是保全自身利益还是牺牲牙帐利益。保全自身利益现在就必须撤退,避而不战,任由齐王实现牵制之目的,任由刀带着大军杀进安州混乱东北局势,任由牙帐利益遭受严重损失;反之,如果维护牙帐利益,维护东北之利,竭尽全力阻止刀杀进安州,他现在就不能退却,就必须不惜代价击败齐王,然后集中全部力量追杀刀,哪怕刀已经进入平地松林,也要追杀到底,即便追杀到安州也在所不惜,但这要牺牲自己,而自己实力一旦损失过大,对牙帐保守派的整体利益就不利了,后果就难以预料了。
急切间,阿史那咄捺虽有权衡,有决断,但史蜀胡悉就在当面,不敢擅自做主。史蜀胡悉代表了始毕可汗,代表了牙帐利益,如此重大决策必须先征询史蜀胡悉的意见,如果史蜀胡悉的意见严重损害了阿史那咄捺的利益,双方尚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反之h阿史那咄捺视史蜀胡悉为无物,自作主张,擅做决策,一旦严重损失了牙帐利益,后果可想而知。
史蜀胡悉没想到齐王胆大如斯,竟敢冒着挑起南北大战的风险,主动发动攻击,这直接把突厥人逼到了“死角”,手段太凌厉了。打还是不打?史蜀胡悉本意是想打,这是大漠,这是突厥人的地盘,你一个中土的亲王竟敢在突厥人的地盘上撒野,你找死啊?但是形势不由人,现在牙帐还没有完成战争准备,大漠又随时会陷入中土和西突厥的夹击之中,内外形势都不允许提前进行南北大战,另外阿史那咄捺做为牙帐保守派的实权人物,不但要考虑保守派的整体利益,还要兼顾保守派的主和立场,所以指望阿史那咄捺不顾后果不计代价与中土齐王打个你死我活也不现实。
史蜀胡悉瞬间做出决断,面对阿史那咄捺的征询眼神,简明扼要地说了一句话,“今天我们的对手只有一个,就是刀。”
阿史那咄捺心领神会,无奈苦叹。之前史蜀胡悉三番两次怂恿他主动攻击,攻击的不是齐王,而是刀。杀了刀,摧毁了刀的军队,中土的借刀杀人之计就被扼杀了。而齐王是中土核心利益所在,打齐王就等于触动了中土的核心利益,直接后果就是翻脸,就是南北关系破裂,就是南北大战,所以齐王不能动,不能与齐王发生正面冲突,无论胜负都对突厥人不利。既然如此,面对齐王的主动攻击,突厥人当然退避三舍,避而不战。
史蜀胡悉此言一出,实质上就是保全牙帐利益,而要保全牙帐利益,就必须牺牲阿史那咄捺的利益,就必须在闪电河西岸拖住齐王,在闪电河东边不死不休地追杀刀,阻止刀攻打安州,确保牙帐对东北的控制。
说到底,齐王的主动攻击,陷阿史那咄捺于极度被动,却帮助史蜀胡悉达到了目的,而这正是阿史那咄捺无奈苦叹的原因所在。他想尽一切办法保全自身利益,百般算计,最终还是“败”在中土人手上,白费心机。
阿史那咄捺接受了史蜀胡悉的提议,两人各领一军,由阿史那咄捺在闪电河西岸牵制齐王,由史蜀胡悉在闪电河东边带着援军会合阿史那思摩,联手追杀刀。
此时此刻,阿史那咄捺无论如何不敢让史蜀胡悉留在闪电河西岸牵制齐王,一旦史蜀胡悉故意“陷害”他,假借某些冲动鲁莽的部落首领之手,与齐王打起来,那么蓄意破坏南北关系的罪名就戴到了他的头上,祸患无穷,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倒不如让史蜀胡悉去追杀刀,那边有阿史那思摩的制约和掣肘,即便有损失也不会太大。另外一旦有了机会,未尝不能借助刀的手做掉史蜀胡悉,反正牙帐最高层都知道两人之间有血海深仇,史蜀胡悉不计代价要杀他,结果却被刀杀了,这只能怪史蜀胡悉运气不好,怨不得别人。
史蜀胡悉急速渡河而去。
阿史那咄捺紧急下令,撤,所有留在闪电河西岸的控弦之士,马上撤离,但速度不要太快,保持与中土大军的距离,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目标只有一个,坚决不让中土大军渡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