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朝堂重臣,还是西南封疆,都急于尽快平定西南之乱,然后分兵北上去解京师之危。
就是在这种情况,为了尽快稳定西南,为了让许成名、邓玘等人大将率军北上救援京师,朱燮元接受了安位的割地求和。
而大明朝廷在平定奢安之乱之后,也就没有能够趁机将水西安氏铲除,只是将水西安氏的贵州宣慰司,降了一级,改封为水西宣慰司。
但是安位仍然当上了水西宣慰司的宣慰使,为朱燮元死后水西的再一次叛乱,埋下了隐患。
就朱燮元的本心来说,特别是历史上他在崇祯元年六月起复之后,在调集大军剿水西的策略确定上,他是下了狠心的。
明令官军敛取水西周边二百里之粟,这分明就是一种斩草除根的打法。
至于后来的招抚,那真是不得已而为之。
朝廷本就已经无粮无饷,又恰逢建虏大军兵围京师,任你是谁,也要先救京师之急,先解京师之危。
等到朝廷调走了许成名的贵州兵和邓玘的四川兵,朱燮元手里无兵可用,而且那时奢崇明和安邦彦这两个枭雄级的人物也都死了,于是就坡下驴,同意了安位的割地求和。
不过这一世,眼下还不存在这样的情况。
至少在朱燮元看来,大明的国势,似乎随着当今这位崇祯皇帝的即位,渐渐地有了一点起色。
为了让朱燮元平定水西,崇祯皇帝已从内帑之中,拿出了三百万银元粮饷军械,还派出身边的天策卫和南京京营的人马前来听用助战。
这在天启年间朱燮元督兵西南,围剿奢安之乱的时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要不然,也不会有历史上那种形同强盗一样纵兵抢掠的收粟之策了。
如今有了这样的旨意、时局和条件,朱燮元当然要斩草除根。
特别是龙场九驿沿途的叛苗贼寨,更是朱燮元心中必须铲除的对象。
在他的计划里面,将来平定了水西之后,龙场九驿的沿线土地,是必须牢牢控制在官军手中的战略要地。
将来在驿道两边改土归流也罢,设立卫所建立军屯民屯也罢,不把现在定居于驿道两侧的叛苗贼寨都连根拔起,将来如何安置汉军来驻扎,如何安置汉民来屯垦,如何吸引四方商旅来经营?
这些招数,早就在朱燮元的心里存在了多年,如今幸得新皇帝信赖有加,有机会一一布展开来,朱燮元当然要全力推行。
而压抑了已久的广西莫氏和韦氏狼兵,就是他手中的两把利剑。
朱燮元这么一想不要紧,莫氏和韦氏麾下的广西狼兵,自然人人高兴得嗷嗷叫,可是从水西城通往西溪河畔奢香驿的六十里驿道两侧的彝苗村寨,却是天降横祸,一下子陷入了地狱之中。
六月十三日上午,来自广西的两支狼兵,不带任何补给,欢呼着奔出了水西城的西门。
一出水西城,两支狼兵就彻底释放了暴虐嗜血的天性,争先恐后地奔向了水西城西郊山岭之上的“叛苗贼寨”。
其实,他们哪里是什么叛苗贼寨?
他们不过是一群手无寸铁而且多是老弱妇孺的山民罢了。
安邦彦征集水西彝苗青壮,与朝廷大军征战多年,初次起兵是征兵十万之众,被王三善打得死伤殆尽。
王三善死后,安邦彦再次征兵十万四方略地,又被当时的朱燮元剿灭殆尽,不得不求和受抚。
到了崇祯元年,安邦彦再次征兵十万,再次与奢崇明一起举兵造反,如今算算,连死带降的也有好几万了。
如今这十万彝兵,与当初第一次举兵造反时的十万彝兵,可就没法比了,当年一鼓作气出水西,一路往东,夺安顺,陷遵义,兵围贵阳,打进湖广,那真是所向披靡!
当时的安邦彦,是何等英雄气概,引得多少彝苗土司闻风归附,甘愿为之牵马坠蹬!
可是第二次起兵造反之后呢?东出鸭池河之后,一攻遵义不下,即彻底退回水西,再也不敢东望!
这说明什么?
说明数年征战之后,水西彝人青壮死伤惨重,如今的水西彝兵再也不是过去勇猛善战的那支水西彝兵了!
与此同时,水西山林之中大量的彝苗村寨也因此而失去了生机,除了老弱妇孺之外,少有青壮男子。
这样的彝苗村寨,一旦被定性为叛苗贼寨,遭遇了如狼似虎的饥渴狼兵,是个什么结果,自不用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