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汗不战而逃,归化城落入后金之手,十数万建虏大军兵临大同边外的消息,本来就已经让京师文官武臣们一片喧嚣,议论纷纷了。
结果,这个消息还没有消化完毕,短短数日之后,大同巡抚、总兵就又报送来了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军情急报:
“奴酋黄台吉亲率建虏和漠南蒙古联军数万骑,竟然毫无预兆地破边而入了!”
十月二十六日傍晚,建虏大军从杀胡口入关的消息传到了京师,京师朝野上下随即一片大哗,朝廷重臣深夜入宫,市井之间流言纷起。
到了第二日,居庸关方向也传来消息,大批大同镇和宣府镇的士绅百姓蜂拥而来,在关下请求通关避难。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师,京师百官、勋贵,商民百姓惊骇万状,京师城外通州一带,甚至有不少商户开始收拾家财行囊,在运河码头雇船南下逃难去了。
定国公府这样的勋贵世家,嘉定伯府这样的皇亲国戚,纷纷寻个由头派了有品秩的命妇入宫,借着向皇后和嫔妃们问安的机会,来打听皇家的动向和京师的安危。
周皇后和懿安皇后张氏,以及丽妃、静妃、兰妃也都借着各种机会安抚和宽慰崇祯皇帝的心情。
这一切,都让如今这位本来胸有成竹,认为一切尽在掌控的崇祯皇帝感到十分郁闷。
尤其是杀胡口的消息传来之后,京师文武百官的各种惊慌失措,更让他感到非常的不爽。
因为眼前的大局还远远没有崩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就是与历史上黄台吉率军从遵化破边而入京畿之地的情况相比,眼下的局面,也是好上了很多。
至少没有像历史上那样被建虏直抵京师德胜门外,包围了京师。
再说,就在十数日之前,崇祯皇帝从热河堡孙承宗和大同镇范复粹那里,确知黄台吉已经率领建虏八旗中四个旗的主力西征林丹汗以后,当即派出了李凤祥、韩赞周、张国元三个内臣,携带密旨赶赴辽东、登莱与东江,令三地督、抚、镇臣在旨到之日即刻出兵。
而且为了避免失期误事,皇帝还在给辽东、登莱和东江镇的旨意中明确加上一句话:
“限期十一月望日之前誓师出兵,传旨内臣逾期而未至者,斩内臣!旨到三地而将帅逾期未能出兵者,咎在督抚则杀督抚,咎在镇臣则杀镇臣!勿谓言之不预也!”
崇祯皇帝相信,只要东江镇、登莱镇、辽东镇能够如期出兵北上,向建虏后金国发起进攻,那么这一次黄台吉率军西征,就一定会偷鸡不成蚀把米!
当然了,所有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大同、宣府乃至是蓟镇的边军,一定要顶住建虏的进攻,坚持到后金国被兵消息传来,黄台吉率军撤离的那一天。
一旦大同、宣府顶不住,那么接下来的后果可就危险了!
因为一旦建虏如同历史上一样打进了大明朝的腹地,甚至如同历史上一样大军直抵京师,那么即便是毛文龙、李信和鹿善继在辽东、辽南和辽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自从穿越以来,就处心积虑准备的这一战,很可能也是得不偿失甚至是大败亏输的一个局面。
但是,对于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来说,即便将来的局面真的是发展到了这一步,自己的所有安排全部大败亏输,其最惨的下场,也不过是与历史上崇祯二年底的情况一样而已。
有了历史同一个时期的前辙之鉴作对比、作参考,崇祯皇帝在相继接到来自大同、宣府的几封紧急军报的时候,心里虽然对大同巡抚范复粹和总兵官祖大寿的一再应对失措非常不满,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沉得住气的。
因为他知道历史上最坏的局面是什么,也知道如今的情况远不是最坏的局面。
所以除了紧急召见了几位朝中重臣,向他们通报了来自大同的紧急奏报,让锦衣卫派人分赴太原、大同和居庸关传达了自己的几道口谕之外,崇祯皇帝并没有什么异于平时的特别表现。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