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今天把这几个重臣叫到乾清宫来,就是为了要将封赏世爵的这个事情定下来。
发生宣府、大同、蓟镇边外,以及辽东的抗虏战事,已经尘埃落定了多日了。
之前还有孙承宗与李邦华仍然率军在外征战的因素需要考虑,但是到了这两个人的奏报前后脚送达京师之后,这一次的军功封爵事宜,也确实应该提上日程了。
如今听完了三位当朝重臣的说法,见他们并没有杯葛此事的意思,崇祯皇帝的心中也有了底数。
这三个人的说法,以及其中隐含的谏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主要是大明朝的功臣世爵等级少、种类少,非常贵重,不能乱封。
不能因为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军功,就给这个封个伯,给那个封个侯,显得滥赏不自重,而且对以往的功臣也不公平。
大明朝的功臣世爵一共分为三等,也就是国公、候、伯。
有几个死后封王的,比如徐达、常遇春,但是也只是死后追封的。
而驸马都尉虽然也是一种爵位,甚至是比伯爵的品秩、地位还要高上那么一点,但他却是专属的爵位。
此外就是外戚的。
大明朝外戚封爵,基本上只封皇后的父亲,皇贵妃的父亲都不行,而且即便是皇后的父亲,也封伯爵。
由此可见明朝前期封爵之严格之谨慎。
再加上当初太祖开国之时朱元璋封出去的爵位,最后差不多都又连本带利地收了回来。
所以到了明朝后期,拥有公侯伯功臣世爵的勋贵世家,还能安安稳稳地保住自己爵位的,一共也不过数十家而已。
而这数十家主要集中在南北两京的勋贵世家,此前又被崇祯皇帝给扳倒了差不多三分之一。
在这样的情况下,也需要重新扶植一批新的勋贵世家来羽翼皇室。
正因此,这一次崇祯皇帝就要借着这个机会对大明朝的功臣世爵制度作出一些调整。
不仅数量要增加,层次也要拉开,要给这些此次得封的新贵们一个将来继续进步上升的空间。
因此,当崇祯皇帝听完了李国镨、徐光启、张惟贤这几个人的话以后,想了想,说道:
“卿等拿不定主意没有关系!恰好这几日来,朕静心读书,翻阅《通典》,知我华夏自尧舜以来,皆置公、侯、伯、子、男五等世爵。此制因袭至周,臻于完备,遂历代沿用。
“唯我皇明肇造以来,太祖高皇帝为彰显世爵尊贵,杜绝蒙元爵封泛滥,专以公、侯、伯三等世爵封赐功臣,自此乃弃子爵、男爵而不用。如今且有三百年矣!
“虽然功臣封爵,祖宗自有章法旧例在前,但是时移世易,大明今日遭逢之形势,亦非太祖当年开国之局面,皇明之爵制终不能一成不变。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朕今日亦有此意!况且爵分五等,上下有序,尊卑分明,足可效仿!”
崇祯皇帝说完了这话,停顿了下来,李国鐠、徐光启、张惟贤继续眼观鼻鼻观心无动于衷。
而御书房中侍立的其他人等,则都全神贯注地侧耳倾听,几个中书舍人,奋笔疾书,把皇帝说出来的每个字都记录在案。
公侯伯子男吾等爵制,对于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来说,其实并不陌生。
历朝历代的爵位制度,都没有像明朝这样这么吝啬。
而且明太祖朱元璋最初大封功臣的时候,一开始采取的也是五等爵位制,是有子爵和男爵这两个等级的。
只是后来因为享有世爵世禄的功臣太多,才又反悔予以革除了,并且明确规定:
“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