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镇总兵府的驻地。
同时,孙传庭以原延绥镇东路边外的原东胜右卫旧址,即十二连城(后世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重建东胜右卫治所,并以重修后的十二连城古城,为东胜卫右卫的卫城所在地。
此外,以原榆林卫的卫城榆林城,作为新建东胜卫后卫的卫城所在地。
那些出身榆林卫军户却又不愿意将家族北迁边外的陕北将门世家,其家族的军籍,则继续编入设在榆林城的东胜后卫。
比如尤世威家族、王世钦家族、侯世禄家族等等,这些出身榆林卫将门世家的人物,其本人并不在原来的延绥镇,即现在的河中镇做官,而且都是身居高位的将帅,对于这些人,别说是孙传庭了,就是崇祯皇帝,也不会硬要这些人将其世居在榆林的家人和族人,迁到长城以北去。
除了在河中重置东胜中卫、右卫之外,河中巡抚孙传庭、总兵官贺时雨、都指挥使李昌龄等人,还在洪武年间东胜五卫初设之时的东胜前卫旧址,即后世乌拉特前旗旗府所在地西山咀镇一带,以工代赈重修堡垒,作为东胜前卫的卫城。
在东胜左卫初设时的卫城所在地,即后世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旗所在地,重建了东胜左卫,用来迁移和安置定边、靖边、横山等地的墩堡营兵与卫所军户。
虽然河外的达拉特卫、杭锦卫、乌拉特卫,同样隶属于河中都指挥使司节制,但是与河中都司下辖的东胜五卫比起来,地位显然就差得远了。
因此,当东胜左卫、右卫的卫城,都还没有多少水泥混凝土这样的战略物资可供利用的时候,孙传庭等人,当然不可能有水泥这样的物资,支援给这些被朝廷封在河外的蒙古羁縻卫所了。
说起来,类似水泥混凝土这样的东西,如今在西北地区,已经不再是千金难买的紧缺物资了。
由原延绥镇监军御史、现任陕西参政马懋才所一手创建的甘泉峪垦区,不仅成了陕北地区的一座重要粮仓,而且也成为了整个西北三边地区战略物资的供给基地。
除了拥有唯一的猛火油产区和大明朝第二个猛火油弹的生产厂区,即甘泉峪猛火油厂之外,甘泉峪垦区还成为了如今整个西北三边地区唯一一个能够大量生产新式水泥的地方,即甘泉峪水泥厂。
陕北延安府这个地区盛产石灰石、煤炭、黏土以及石膏等矿产,而这几样东西,正是烧制水泥的天然原材料。
自从西北木速蛮之乱与陕北流贼从平凉西窜,崇祯皇帝认为陕北的形势已经足够安全之后,就派了在自己身边已经伺候数年的一个内侍太监马鲸作为监事内臣,带着从白冶城和皇明工学院出来的几个匠师,以及嘉定伯府的几个熟练的水泥窑工,来到了甘泉峪,设立了甘泉峪水泥厂。
这样,才算是缓解了西北地区水泥这种战略物资极端短缺的问题。
只不过马鲸到了甘泉峪之后,与马懋才等本地官员一起夜以继日地努力,也不过是建起并投产了六座水泥窑。
而这些水泥窑,即使夜以继日炉火不熄地将备好的生料,烧制水泥熟料,其产量与需求之间,也仍然是缺口巨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别说是那些河外的蒙古羁縻卫所了,就连河中镇重建的东胜五卫,都保证不了能够得到充足的供应。
毕竟在西北地区的众多大人物之中,马鲸之上还有个坐镇西安的大太监高时明,而马懋才这个陕西参政之上,还有个同样坐镇西安的陕西巡抚洪承畴。
尤其是,在所有这些人之上,还有一个如今奉旨坐镇平凉统领这个西北军政民政的钦差军机大臣东胜侯李邦华。
包括三边总督袁崇焕等三边各镇的总兵们,这些人物里面,哪个人物的面子,不比那些塞北蒙古卫所的指挥使们大得多啊!
别说没有余力,就是有余力,也不可能优先供给他们这些蒙古卫所的指挥使们。
就是可以优先供给他们这些蒙古卫所指挥使们,他们也没有东西可以交换或者购买啊!
毕竟,这个甘泉峪水泥厂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水泥熟料,虽然成本并不高,但却不可能白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