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中,最积极主张与大明朝展开合作的人。
同样基于这一点认识,毕德诺也写信力劝荷兰东印度公司巴达维亚总部,继续资助以康迪纽斯为主的耶稣会在大明朝西北边疆的圣战事业。
而这一次,韦特带来的副手——来自巴达维亚的安东尼?范?迪门,其使命,正是带着荷兰东印度公司资助的第二笔资金,前来交付给在华的耶稣会负责人,并且要担任康迪纽斯耶稣会保安团的军事指挥官。
对此,崇祯皇帝当然也没有反对。
就在接见了韦特等人一行之后,他也不等正旦大朝会举行,即令理藩院给安东尼?范?迪门等人开具了通行宣大、河中地区各个关口的文书。
让安东尼?范?迪门在京师雇了骡马车队和向导,在一队锦衣卫人马的护送之下,沿着用水泥混凝土铺装了半截子的京西驿道,一路往西,出居庸关而去。
同时,也让这个荷兰贵族军官出身的安东尼?范?迪门卡曼达(海军中校),去代替德国人传教士汤若望的位置,让汤若望回来继续参与编纂崇祯历书。
除了除了荷兰人的特使之外,在崇祯四年正旦大朝会举行前夕,赶到北京城中的人物,还有朝鲜国的使节和对马藩的贡使。
而这一次,与朝鲜国使节一同来到大明京师的人中,还有经过了大明朝的驻朝鲜使节张溥与朝鲜国弘文馆共同选拔出来的朝鲜举子,一共是二十一人。
最初通过弘文馆选拔考试的朝鲜士子,总计多达七十二人。
但是经过大明驻朝使节张溥领着复林书院的人马,亲自检验了一番之后,就只剩下二十一个人了。
这些人写出来的八股文章,能够得到张溥、张采、周钟、孙淳等人的肯定,也可以算得上是当今朝鲜士林之中的所谓佼佼者了。
与这些被选中的朝鲜世子们一起,一同抵达京师备考崇祯四年春闱的人中,自然也包括了张采、周钟、孙淳、李雯这批身在朝鲜复林书院一边讲学一边研读的大明举人。
崇祯皇帝虽然厌恶这些在原本的历史上只知道夸夸其谈的复社名士们,但却也不能明目张胆地剥夺他们参加崇祯四年春闱的资格。
甚至于恐怕还得捏着鼻子,尽快将他们这些人吸纳到大明朝的官僚体系之中来。
就像崇祯元年的恩科之中,崇祯皇帝不得不捏着鼻子把张溥这样的人物,拉进大明朝的官僚队伍之中那样。
因为将他们这类人物留在大明朝的官僚体系之外,反而更加危险,更加具有破坏性。
而将他们弄进官僚队伍里之后,他们这些人的前途命运,几乎就等于是完全掌握在了皇帝的手中。
西北也好,边外也罢,包括遥远的西南地区,到处都有空缺的县令位置。
等他们中了进士,给他们一个三榜的同进士出身,再了不得的,最多给一个进士出身。
然后只需在吏部报上来的分配名单之中略作手脚,就可以将他们安排在再也发挥不了其煽动作用的遥远边地。
若是其中某些人真有实干之才,那么过不了几年就会冒出头来。
若是还想历史上那样只懂得耍嘴皮子夸夸其谈,那么他们就等着在各种蛮荒遍地渡过一生吧。
若是他们考中了进士,却不服从朝廷的安排,那等于是自己戳破了伪君子的面目,今后自然也就没有了前世立足于道义之上的蛊惑性和煽动性了。
这样一来,他们这些人的巨大危害,也就自动消除了。
当然了,将来有一天这些人有了在海外讲学的经验,自然也可以以此为借口,如同将张溥派往朝鲜国一样,给他们安上个常驻使节的名义,然后将他们派往缅甸、安南、寮国、暹罗,以及乌斯藏、对马藩,甚至是喀喇沁、多伦部、库伦部等等属国与外藩,去传播儒学。
也因着崇祯皇帝此时的暗中算计,周钟这个历史上崇祯朝最后一科的状元公,既没有了屡试不第的曲折,也没有了最后得中状元的荣耀,同时也没有了明亡后投降闯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