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苏英奇的预料还是很准确的,此时他的侦察连三个排不仅没有摸上山,甚至基本上还困在山脚之下。在侦察连刚一抵达山脚之后,便在山脚下发现了数个布置的极其隐蔽的火力点,以及一大片的雷区。
仅仅从表面上观察这片雷区,就几乎从山脚一直蔓延到山顶。而在山体上,通过抵近观察,他们发现了不止一个日军机枪火力工事。每个丘陵山体表面,仅仅是观察到的火力点,便有十余个,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的那座机枪工事。
这还不算那些过于隐蔽,还未能发现的火力点。这个不用想,在日军修建的工事群之中,隐蔽火力点的数量从来就没有低于过表面上的工事。通辽一战,那里的隐蔽火力点,甚至还要多于暴露出来的固定火力点。这也是当初通辽一战,陈翰章所部伤亡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表面日军工事的结构,火力点的布置,雷区的宽度和密度,以及未发现任何一条暴露在表面的交通壕情况来看。侦察连长马上便判明,眼前这三座通过两道山脊相互连接,海拔并不高,山势也很平坦,甚至很多地方轻型坦克都,可以冲上去的丘陵山体内肯定是挖空了。
因为侦察连几番寻找,并未发现山脚下在丘陵的表面,有日军预留通过雷区的通道。如果山体内没有通道,这么密集的雷区,日军自己恐怕也上下不了山。这并不符合军事常理,更不符合日军的风格。崇尚进攻的日军,在修建工事群的时候,都会预留反击出发点。而且这个出击点的设置,都是相当的隐蔽。
尽管判明日军肯定在雷区里面有通道,但已经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寻找。唯一的办法,就是在雷区里面依靠自己战士日常的排雷训练,摸出一条通道来。侦察兵吗,排雷是必修的科目。
犹豫了一下,这位连长还是给自己的三个部下下令先排雷,至少要从山脚之下打开一条通道到能够进去人的掩体之内。没办法,山脚下的机枪火力点,射击方向一看就都是经过缜密计算,只固定向一个方向射击。射击口预留的相当狭小,人根本就钻不进去。
就是想利用日军火力点,渗透进山体内部,总得找一个能够钻进去的地方。山脚下的那几个火力点,还有没有其他的通道不知道,但是射击口的大小,却只能让一个人最多将不带钢盔的脑袋塞进去。带了钢盔,这脑袋就伸不进去了。
因为苏英奇尽可能不惊动日军的要求,部队无法使用爆破器材排雷,只能靠人一点点从山脚之下,一点点的往上排雷,这速度自然是快不了。尽管侦察连为了加快进度,在每一个方向都派出了三个人齐头并进同时排雷。
而且日军的雷区的地雷埋设也不是很复杂,只是普通的埋设方法,远没有抗联布雷时候的那些花样。使用的地雷种类也很单一,都是普通的压发地雷,连绊发雷都没有。但是却因为雷区的面积过大,地雷的密度也相当的高。
仅仅两三平方米的地方,便排除了五六颗反步兵地雷。这么高的布雷密度,排雷的战士稍微往前一探身,就几乎没有可下脚的地方。只能从雷场的边缘,一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