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自己这一仗,在党内、军内引起很多误解和非议的杨震,他在表面上可以不在乎任何人的非议。但其实在内心,杨震的压力很大。他也知道在中央,主席和老总同样承担着很大的压力。
今天在老总这个宽厚长者的面前,他索性也就来一个竹筒倒豆子,将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自战役发起之后,尤其是东北战场战事进展日渐残酷,部队伤亡数字几乎每天都在快速增加。这个压力,即便是对于杨震这个心坚如铁的人来说,也承担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重压。
新上任的东北人民政府主席,就多次找到杨震,询问此战驾驶来的这么大,有无这个必要。对于这位主席的再三要求缩小战役规模的要求,杨震也不是不理解。一场大战下来,征兵、征粮,以及大量伤残战士的安置,让地方政府多少有些不堪重负。尤其是这个时候打仗,后方勤务带来的压力,对春耕生产的影响极大。
而且战役结束之后,作战区域的收拾也会让地方政府极为头疼。这位党内老资格的工人运动领袖,党内为数不多的经济方面专家,在夺取新京之后,第一时间便考察了新京,以便做好战后恢复工作。
但一到新京,看着眼前已经不能再称之为城市,甚至连残垣断壁都称不上。别说工业基础,就连民房都没有剩下一座的一片废墟,当即让这位党内经济专家一声不吭的便离开。此刻的新京,已经没有什么可视察的了。
这位东北人民政府主席离开新京之后,直接赶到通辽找到杨震。虽说话说的很是克制,但话中的意思也很清楚的告诉杨震,如果这种局面和惨烈持续下去,东北现有的经济和工业,将会彻底的消失。如果东北工业打光了,他杨震就算建设的再多,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
不仅仅是新京,还有新京周边的主要粮食产区。春耕在即,如果这种情况再持续下去,今年不仅无法从这些地方征集到粮食,反倒还是要从北满老根据地抽调大量的粮食,赈济新区的战争灾民。这对现在的东北人民政府,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再加上党内和军内,很多人都不同意他将摊子一下子铺的这么大。搞工业建设搞那么大的摊子,投资几乎快要将东北财政拖垮。一旦后续建设跟不上,在军费与教育经费开资浩大的情况之下,将会彻底的拖垮整个东北的财政。
眼下又有很多保守一些人,认为他在军事上张的口子,实在有些过大。兵力平均分配到两个方向,违反了集中兵力的原则。尤其是此次晋北作战,副总指挥与军委的几个参谋长都不赞同。
对战役发起的规模,也颇多的微词。有人甚至认为杨震过于狂妄了,对日军过于轻视了。在行动配合的力度上,除了太行军区那位四方面军的老首长,以及直接受益者晋绥军区之外,其他的方向过于迟缓。
部队集结的速度始终很不理想,行军的速度甚至有些磨磨唧唧。只是中央三令五申,才开始被动的配合。虽说早就开始着手部署,但实际行动上却总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