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战术上改头换面,出现的让那些老兵都几乎认不出来的变化,其实也很正常。形势在发展和变化,部队的自身也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最起码的战术变化得与装备相配。不能新问题,还用老办法解决。
在部队完成换装,整体火力与原来相比,增加了几倍甚至十几倍。火力对比与以前相比,几乎是天差地别之后。如果战术运用还是老一套,还一成不变不变那就真的奇怪了。新瓶里面,不能装旧酒。
关内部队在进入东北之后,从步兵班到各个旅一级,从上到下的装备都进行了更新和扩编。除了原来编入挺进军的部队之外,所有出关的部队第一次出现了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这样的直瞄火力。
同时大口径机枪的配备,也第一次走进了团一级的部队,营一级也第一次出现了六挺重机枪和两门六零炮的火力配置。整个营一级的火力标准,几乎超过了之前关内部队任何一个团。虽说重机枪大部分还是九二式,但是火力基数相对来说上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团一级出现了固定编制八二迫击炮的建制,旅一级普遍组建了一个四门山炮、六门步兵炮外加四门战防炮编制炮兵营。火力配置在变,原来的战术自然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战术训练上,以不变应万变是根本不行的。
出关部队武器配备的这些编制,都是抗联总部与十八集团军总部,根据挺进军在察南作战,以及多年与华北日军军作战经验。经过反复研究磋商之后,根据十八集团军现有的自身机动能力量身制定的,可以说都是用血的经验换来的。
所有的火力配备标准,都是按照一个步兵旅能够在与日军作战的时候可以在火力上,压制日军一个加强了炮兵等其他兵种,总兵力在一千五百人以下的步兵加强大队,一个步兵团可以压制一个日军简编大队为标准制定的。
其实按照挺进军之前在察南的作战经验来看,这个估算的确有些保守。但是十八集团军的那位副总指挥,坚持在这种计算上宁可保守一些,也不愿意将自己评价的太高,而到时候在战场上吃大亏。
集中优势兵力断其一指,是关内部队常用的战术。但是因为缺乏火力和基本的弹药供应,尤其是支援火力以及通讯设备,以及两军在战斗力上的差距。往往造成了即便集中兵力合围了部分日军野战部队,也很难达到歼灭目的。
能够围歼被包围的日军大部,已经就是很不错的战绩了。现在火力提升上去了,但是以日军一贯的反应效率来看,势必会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一定的调整。所以在估算的时候保守一些,并不吃亏。
在还要考虑到自身机动能力,以及弹药供应能力的前提之下,那位性格耿直的副总指挥还是坚持宁可低估一些自己,也不要逞强在战场上吃亏。毕竟关内部队在作战的时候,不可能得到抗联那么多的机动车辆和火车支援。
而且重装备过多,也要影响到部队的机动能力。使得部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