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方便银环(下)
过了好一会儿,徐长青双手佛光所化的莲花逐渐暗淡,最终消散,安迪也停止念佛,逐渐从入定中清醒过来。看着安迪竟然可以通过普通的观念法门,与自己的净世白莲法门产生共鸣,并由此精炼自身佛元,显然他已经有了佛家四禅八定之中的的初禅境地。
一个普通居士光凭借自学的世俗佛家法门便修炼到如此地步,即便是在华夏大地也是极为少见的。这人如果不是极为虔诚的佛教居士的话,就是天生有着佛性慧根。从安迪的言行举止来看,显然他还称不上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如此看来他就应该属于那种有慧根的人。
对于佛家的慧根之说,徐长青一点都不了解,就如同佛家修行者不了解道家的根骨之学一般,只能心有体会,却不能表于文字之上。
徐长青看着安迪赞赏的点了点头,随后将合十的双手打开。只见那银环已经焕然一新,银环表面附着的那些黑斑全都消失不见,淡淡的银光从银环上散发出来,银环上那些佛像和梵文也变得更加清晰,感觉像是要从银环上飞出来似的。
“这就是刚才那枚银环?”安迪这时才从入定中清醒过来,一眼便看到了徐长青手中精美的银环,神色一怔,难以置信道:“这难道就是那银环的本来面目?”
徐长青点了点头,将银环递给安迪,道:“戴上它,好好感觉一下!”
安迪闻言,接过银环重新将其戴在了手臂上。就当银环重新箍在手臂上的时候,他立刻感觉到从银环上传出一阵清凉的气息,顺着手臂直冲他的头顶脑门,随后笔直而下,沿着他的身体中线,沉入了他两腿之间的隐讳部位。在清凉之气下沉的同时,他的头顶、眉心、咽喉等七个部位分别感到一丝疼痛,随后那些部位就像是被打开了一道缺口似的,一丝丝凉热不一的气息从缺口吸入体内,然后沉入那隐讳部位。
安迪此刻感觉自己浑身都是力气,听觉、视觉等五官感觉也全都增强了很多,他甚至可以听到头顶甲板上的乘客说话声。对此,他在感到一丝兴奋的同时,也生出了莫名的畏惧,于是将自己的变化告诉给徐长青,并问道:“师父,这是怎么回事?”
“没什么,只不过是我帮你吸收了银环里面残余的力量罢了!只不过这银环内残存的是密教佛元,也不知道你能吸收几分。”徐长青微微一笑,缓解了安迪的紧张,手指轻轻一点安迪的前额,送出一道真元,在安迪体内过了一遍,表情略带惊喜,道:“竟然七个脉轮全都开了,看来你真的是身具慧根啊!只不过……”忽然徐长青又皱了皱眉头,停顿了一下,又继续道:“只不过你一直修炼的观念法门,乃是佛家显教的小乘法门,现在你却身具密教脉轮,再修炼之前的法门显然有些不合适了。”
安迪听后,急声问道:“师父,那我该怎么办呢?”
“别紧张,事情很好解决。”徐长青神色淡然道:“方法有两个,一是你现在放弃以前的信仰和修持法门,重新修炼密教法诀。虽然是重新修炼,但由于你的脉轮打开,修炼速度也会事半功倍,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有所成就。二是继续修炼净土宗法门,我施法封住你的密教脉轮,将你体内的密教佛元打散,助你吸收这股佛元。虽然你的修为也能够提升一些,但比起重新修炼密教法诀后的成就,显然有点不划算。”
“弟子并没有改变信仰的打算,还请师父施法关上我的脉轮吧!”面对两种选择,安迪没有半点犹豫,直接选了第二种。
对于安迪的选择,徐长青也赞同的点了点头,心中对安迪的好感有提升了一些。在他看来,能够坚持自己的信仰,不为外界诱惑所动,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就非凡。
徐长青没有多言,双手结成金刚印,指尖凝聚着由真元转化而成的佛力,快速的朝安迪的七处脉轮虚空点了一下,打出七股封脉佛力。安迪只觉得身体那七处部位忽然一紧,就像是闭住了呼吸似的,随后盘踞在隐讳部位的凉气被一股热流打散,迅速的扩散到全身。
当安迪重新清醒过来之时,之前那种超常的感官全都消失不见,他又变回了普通人。只不过之前变强的力量依然存在,而且更强了,就连坚硬且富有弹性的鸡翅木在他手中也跟朽木一般。看着手中因为紧张而握碎的座椅扶手,安迪一脸的难以置信,显然身心还无法适应自己变强的力量。
“你还要多加练习一下,尽快适应你的力气,否则以你现在的工资,可不够你赔偿损坏的东西。”徐长青笑了笑,又从袖里乾坤中取出一本记载有净土宗阿弥陀佛观念法门的佛经,递给安迪道:“这本佛经中所记载了一种净土宗的根本大法,虽然这在我华夏修行界算不上什么出色的法诀,但它却对你极为适合。如果你能够将此法完全融会贯通,并坚持修行的话,成就绝不会比其他的佛家修行者差多少。”
“弟子谢师父赐法!”安迪立刻跪在地上,双手恭敬的接过佛经,之后也不起身,便迫不及待的跪在地上翻看起来。安迪从小便随其外婆学习华文,其华夏学识丝毫不比那些华夏人差,而且他因为信仰,也阅读了不少的佛门经典,对于徐长青的这本佛经他读起来一点困难也没有。很快他就沉迷了进去,并且按照佛经中所记载的法门修炼了起来。
“可惜你是一个洋人,否则以你的资质,拜入那些仙佛正宗后,过不了多久我华夏修行界必然又能有一位佛家大德!”见到安迪很快便掌握了阿弥陀佛观念法门的诀窍,心神进入了初禅的离生喜乐定,顶门生出慧光,脸上出现了庄严宝相,徐长青不禁感叹其慧根深厚,同时也感叹其生不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