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内不许参加县考,以你的底子,扎扎实实学三年,莫说县学,府学也不成问题。”
心内暗松口气,对着知府一揖:“学生谨记。”
“嗯,我问你,你如何断定金人必定卷土重来?”
这时候本该显出自己的见识来,但李昂琢磨着,既然你关门问我,就说明你自己多多少少也有这想法,我何必装那摇羽毛扇的人物?想清楚这点,便苦笑一声:“连我都明白的事,学生不信知府相公会看不清。”
果然,这话听得康允之一声长叹。
是啊,连这乡野少年都知道的事,官家和朝臣怎么就不明白?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且金人还挟灭辽之威,有什么理由放过你?
嗟叹一阵,看李昂越发顺眼了,本想叫他坐下,但话到嘴边顿了顿,改成发问:“那依你之见,朝廷该如何处置?”
“这……哪是学生能说得清的?”
“无妨,只当假设一番,说错了也不怪你。”
不管自己说什么,康知府做什么,都改变不了即将发生的事情。与其作无用之功,不如放眼将来。且自己作为一个乡村读书人,连寿春府都没出过,若真把肚子的货都倒出来,反而惹人怀疑,容易让人往玄幻的路子扯。
打定主意,李昂诚恳道:“学生理解相公忧国忧民之心,但军政大事岂是我辈坐井观天之徒能够明白的?”
康允之却不放过他,摆摆手道:“哎,只当是书生纸上谈兵嘛,你能肯定金军必来,说明是费了心思的,大胆的说。”说到此处,语气忽又变得捉摸不定起来。“你若执意不肯讲,难道是心虚?”
“既如此,那学生冒昧地说一句。”李昂知道不拿出点干货来,肯定是混不过去的。
“只管说来。”
“学生虽不懂军国大事,但也明白一个道理,不在其位,难谋其政。相公虽可一本上疏直达天听,但又能说什么?调边军勤王?请圣上离京巡幸南方?”
康允之听罢,一声长叹。
李昂等一阵,见他不言语,便大着胆子问道:“莫非,相公已就此事上过书?”
康知府苦笑不答,只是叫他坐,显然被说中了。
李昂却不肯坐,追问道:“那朝廷总该给相公回句话才是?”
“泥牛入海,杳无音讯,京里的宰执大臣们怕是顾不上搭理我一个外官。”
听他话中有气馁的意味,李昂本想宽慰他几句。但转念又一想,这淮西地区历史上是南宋与金军交锋的前沿,河南那边一完蛋,淮西岂能置身事外?思量再三,劝道:“相公千万振作,此番若有剧变,寿春百姓可就全仰仗相公周全了。”
康允之初听时心中落寞,但很快体会到他言下之意:“你是说寿春……也难保?”
“非是学生危言耸听,东京一旦有事,溃兵、流民、贼寇必然纷起侵扰州县,大乱将至,还请相公早作准备。”李昂说罢,深深一揖。只盼他能听得进去,否则这寿春便呆不了了。
他低着头,看不到康知府面上神情一连几变,最终,归于落寞。
听着外头聒噪的蝉鸣,李昂保持着深揖的姿势,心里并没有作为一个穿越者,显摆了自己预知历史之后的快意。
过了许久,才听康允之道:“难得,难得,难得你年纪轻轻便有这般见识,更难得你身居乡野却知赤心报国。”
李昂这才直起腰来:“赤心报国,人之本分。”
“很好。”康允之再次打量着他,目光中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你暂且回去,今日你我之间的谈话,不要对任何人提起,明白吗?”
“学生明白。”
“好,去吧。”
“学生告退。”李昂行一礼,心知这关算是过了。
康允之看着他躬身后退,将要退到门口时才道:“哦,对了,你回去准备准备,到日子便来学校读书。”
这可是个意外收获,李昂心头暗爽,却嘟囔着:“可学生不经报名……”
“这个你不用管。”
“那还有帘试……”
“本府这不是试过了么?”
这回不用装,李昂是真有些感动了,又深施一礼,沉声道:“定不负相公所望。”
“但愿吧。”康允之笑了笑,又挥挥手。“出去时,顺便把范知县和蒋学谕叫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