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场而刀兵相见。
考虑到一年四季草场的变化,实际上牧区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某处,春、夏、秋三季,适合放牧的地区都不同,而到了冬天,各部需要找地方过冬,所以又会转移到别的地方。
这样的生活方式,意味着各部的定居点是不确定的,也就是“逐水草而居”。
想要较为有效管理游牧的契丹各部,周国需要根据季节划定各部的活动区域,如此布置一来方便管理,二来方便做买卖。
第二点很重要,用稳定供应铁锅、盐、布匹、茶叶等中原特产作为甜头,吸引契丹各部服从周国的管理,不然对方完全可以开溜,跑到别的地方过日子。
每个季节,每个契丹部族会出现在特定的区域,这一来,周国商队就能较为方便的找到“顾客”,和对方做买卖,用各种货物,换取对方手中的皮货、马匹。
与此同时,身负监视职责的靺鞨八旗兵,身负管理职责的周国官员,在每个季节也有了固定的驻防、办公地点,方便周国向契丹各部提供保护(监视),随时调解各部之间的纷争、矛盾。
这样的做法,就是历史上辽国“四时倷钵制”的变种,能很好适应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避寒暑的生活习性,杨济当然知道这一点。
以武力为后盾,以边市为诱惑,以固定牧区、四时倷钵制为管理手段,乘着突厥自顾不暇,将辽西边境的契丹、奚各部纳入有效管辖之中,这就是杨济琢磨出来的策略。
关键的一点,就是让边市实现“双赢”,既要让周国的商人,从这样的边市里获取足够的利润,也要让契丹各部觉得和周国做买卖划算。
边市如何拿捏分寸,不需要杨济来头痛,柳城的各家商社已经拟出了一套方案。
他要做的,就是在营州以北、潢水流域建立一个新秩序,至少稳住契丹、奚各部,建立起初步的管理方式,尽力避免这些部落重新投入突厥的怀抱。
与此同时,稳定辽西局势,免得日后朝廷对辽东用兵,结果辽西后院起火,影响军心。
新秩序能否建立、具体的实施效果如何,杨济谨慎乐观,但他知道,以靺鞨制契丹的做法,实际上有些像玩火。
一不留神,就会玩火自焚。
就像大明在辽东那样,扶持建州女真,压制别部女真,结果养虎为患,以至于江山倾覆。
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在辽西上演,要看身为营州总管的杨济是否处置得当,所以正如天子宇文温在和他通信时所说,杨济如今可是在“与狼共舞”。
舞跳得好,能让群狼甘做猎犬,扑咬猎物,有事半功倍之效。
要是舞跳得不好,为诸狼反噬,届时即便杨济没有战死沙场,也要因为边疆局势糜烂而面对朝议汹汹,落得罢官夺爵,甚至借头一用的下场。
责任很重,杨济却不畏惧,因为他有靠山,这靠山不是权臣,是皇帝。
一个奇特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