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巴水畔郊某不知名工厂,一处大型厂房里灯火通明,二楼一房间,面向厂房内部的铁窗后,站着一脸严肃的宇文温。
忙了一日的宇文温,此时精神有些疲惫,他白天在造船场忙了一天,晚上不在行宫却抽空到此,自然是为一件大事而来。
抬头看了看挂钟,如今是晚上九点二十分,。
他在房间里,陪同人员有很多,而房间的铁窗实际上说成是铁网也可以,占据了单面墙壁过半的面积,将宇文温等人,与房间外厂房内一楼大厅里的罐状物隔开。
房间内,地板、墙壁、顶棚都是木制,而大厅里,却是很普通的地面、墙壁。
宇文温透过铁窗,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大厅里那罐状物的细节,这玩意就像一个大号的高压锅(这个时代的山寨高压锅),而“锅盖”上插着几根棒状物。
每个棒状物的末端都连着粗硕的线缆,至于线缆的另一头连接何处就不得而知。
宇文温所在的房间里,还有几个身穿道袍的道士在忙碌,其中最年长的一人头发已花白,身材瘦弱,右臂已经萎缩,蜷缩在胸前。
这位五庄观的道士名叫赵敬明,是今晚实验的“主持人”,其余道士都是他的助手,或者说“实验员”。
晚上九点三十分,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结束,赵敬明和林有地交谈了一会,随后看向宇文温,坚定的点点头。
宇文温也点了点头,随后将视线转移到那罐状物。
赵敬明走到一旁,伸左手去拉墙上的闸刀,却因为力气不够,居然没拉动。
旁边几名助手见状赶紧上前要帮忙,却被赵敬明推开。
倔老道再次用左手去拉闸刀,终于将其合上,与此同时,大厅里那罐状物忽然发出奇怪的声音,嗡嗡作响。
这声音,对于在场大部分人来说都不陌生,宇文温也不例外。
这是高压电的电流声。
宇文温随后想到各种漏电事故现场的惨状,只觉后背凉飕飕,他的技术人员实际上无法有效驾驭高压电,所以不但电力设备的实用化成果寥寥无几,实验时还经常出事故,所以...
他的目光随后投到眼前铁窗(铁网)。
宇文温所在的房间,除去地板,实际上就是个铁笼,以作防护设施,这铁笼就是法拉第笼,而铁窗就是铁笼的一部分。
法拉第笼可以屏蔽电流,甚至防雷击,一旦大厅里那玩意运行时出什么意外,靠着这道铁网护体,宇文温不会被电流击中,不会变成世界上第一个被电死的皇帝。
当然,这个时代没有法拉第,所以“法拉第笼”这一名词是不存在的,但原理却不会变。
宇文温此时要亲眼看一看,看看电弧炉如何炼铁。
两年前,他收到五庄观的申请报告,赵敬明等道士申请调拨资金,以便研究电弧炉冶炼技术,以求做到用电弧炉炼钢。
当时,宇文温对此项技术持怀疑态度。
但又不好回绝,怕打击大家研究技术的狂热之心,于是要求道长们先拿出电弧炉一些可以实用化的成果再说,因为电学研究是吞钱的无底洞,没有实用化前景的技术,他不想浪费钱继续投资。
道长们马上就拿出成果,那就是用电弧炉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的“电石”。
将煤炭放入电弧炉,“电”过之后就获得“电石”,这东西会和水发生反应产生可燃气体,能够用来照明。
宇文温对这一成果感到无语,因为他还记得电石,听说过电石灯,却不知道电石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结果被道士们弄出来了。
仅以生产电石而言,所用电弧炉运行时不需要过高的电压,也就是说生产成本不高,于是第一座电石工厂在黄州出现。
之所以选址在黄州,原因自然是只有黄州巴水河段,才有天下唯一一座常备的大功率水力发电站(对外保密)。
为了维持这座水电站正常运转,宇文温每年都要自掏腰包,为水电站花掉至少五十万贯(包括实物折价),但电站在经济上的收益却寥寥无几,某种程度上来说等同于鸡肋。
在此之前,水力发电站发出来的电,因为无法有效控制电流、电压,无法精细运用,除了供应光黄道的电报线外,就只用来做科学研究。
而电弧炉生产电石工艺的出现,让发电站有了用武之地。
批量生产的电石,可以用于电石灯,电石灯虽然用起来也不省心,还有异味,但却是相对低成本的灯具,大规模推广之后,照亮了无数矿井,还被用做航道灯。
夜航的船只、夜行的轨道马车也可以用电石灯,所以,随着采矿业、航运业的蓬勃发展,对电石的需求渐渐变大,这是宇文温事前没有想到的。
电弧炉技术,让水电站多了一个用武之地,道长们用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