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因为它连通阴山与长安、河套与中原,是重要经济动脉,反而在当地及路过的汉胡各族手中,再次繁荣起来。
但是,新西凉军选择了另外一条路,那就是秦直道。
秦直道比汉直道历史悠久,而且更为出名。
在行军方面,它与汉直道路径在高奴以后出现明显差别。秦直道竟然是穿越崇山峻岭,近乎笔直的北上肤施,乃至河套。
换言之,秦直道比汉直道更短,可以完成超越。
秦直道与汉直道产生明显分叉的原因在于,两者的功能、定位略有不同。
秦直道的军事、政治用途比汉直道更加明显,这条路就是为了军队快速转移而设计,所以直接北上,不会像汉直道为了民生和商业的原因,转向东部居民点绕路过去。
这样,走秦直道比汉直道估计要近一百里路。
三百多年来,这条路由于实在偏僻,修缮成本过高,已经被遗弃,只有常年生活在附近的居民,以及一些倒斗者才知晓它的确切方位。
不过,这已经足够了,即使没有申隆这样的能人,四海商帮也通过各方情报碎片,了解了这条道路的走向,并基本知晓周围的自然条件。
虽然艰难,但对于经过训练,且物资充沛的新西凉军来说,自然是要迎难而上了。
申隆、于毒、薛夏率领三千战兵,四千工程兵踏上了这条挑战极限的道路。
最开始的一段路,还只是难以寻觅,乱石挡路。到后面,就需要卸岭部和其他工程兵一边开山铺路,一边日夜兼程了。
幸亏军中有向导、司南,以及精通山地行军的部队和近乎专职的工程部队。两天时间,新西凉军超过计划,足足走了两百三十里路。估计可以追上对方的畜群和溃兵。
但是后面越来越难,其中穿越走马水的那一段尤为艰辛。此处是河流上游部分,河道虽窄,但峡谷深邃。工程兵完全不清楚秦时是怎样通过的,所以无从下手。
申隆拿出他的看家本事,他挖出地下的深层土壤,发现此处原本水位在半山腰的高度,这样峡谷刚好没有那么深邃,正好可以搭桥过去。
估计这桥梁是木质结构,又有木墩支撑桥身。人员马匹和较平的车辆可以直接通行,重型货物很可能是拆卸下来,一一运过去。
可是,现在水位已经跌倒谷底,连过都过不去,根本无法搭设桥梁啊。
卸岭部的办法是,先用蜈蚣挂山梯下到峡谷底下,再用同样的办法,爬到对面山峰之上。
两边链接好绳索,再用绳索传递铁链,之后铺设木料,建造桥梁。
这个办法当然可行,但是需要用一天的时间完成。这样的话,即使秦直道比汉直道近一百里地,那也很难完成超越围堵。
这里也没有粗大的树木,可以用来荡绳索过去,怎么办呢?
这回连申隆都有些手足无措,难道这个从秦直路超越对方的作战计划,因为前路难行,就要放弃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