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老小子一边领着人去他们家族聚集的地方走去,一边给麦轲等人讲述他们的风俗习惯。
    几个人听得,一边津津有味,一边瞠目结舌!
    心道,这肯定是李聃的后代了,否则,怎么会如此的不拘一格?如此的独具特色?如此的与风俗习惯格格不入?如此的对这个世界大多数人都遵循的的东西不屑一顾?
    比如,他们的倒骑青牛,就有说头,说头还不少。
    张果老倒骑毛驴,就一个人及惊世骇俗,大众以为只有仙人才这样倒行逆施。
    可是老小子家族呢,人人都如此。
    听老小子说,他们的家族有青牛十万头,这些青牛都是和老子骑的那头一样,从来就没有和其他牛种混杂过。
    所以老子的后裔,人人骑青牛,这既是他们的代步工具,又是他们的伙伴。
    为什么倒骑呢?
    据老小子讲,这是老祖宗老子思想和行为的集中反映。
    老子骑牛西去,实际上是一种返古的集中体现,因此,倒骑牛代表了思想和行为都要与古代的标准看齐。
    为什么要返古呢?那是因为老子认为人类在古时候,生性纯朴,最接近那种没有污染的自然状态,而人类发展的结果,就是越来越败坏,而老子所处的那个朝代,函谷关东的中原地带、以及他自己曾经当官吏的楚国,都是**奢华,远离了他所崇尚的道德标准。
    因此,他就毅然弃国而去,出函谷。反而去那些没有开化的胡夷之地。
    听老小子这么一讲,麦轲才知道,老子本人,老子以降的老子家族,所有人的思想和标准。都是和后人、尤其是近现代人不但格格不入,而且正好相反!
    后人认为是越现代化越好,老子则认为越现代化越糟糕!
    怪不得老子逃离那些俗世的繁华;怪不得老子后人全都倒骑青牛!
    这个简单的怪异行为,原来隐藏着如此之深的思想和标准。
    麦轲和老小子谈得投机,浑然不觉到了一处地方,已经远离函谷。有一片场地,四周围绕山岭,上面松柏茂盛,哪怕是初春各处都是枯黄的野草,那些树林毅然郁郁葱葱。
    又走了一会。前面又是一亮,一片辽阔的原野。
    靠山根的地方,有左右两片茅草屋区,右边有一个高大石碑,上面刻有四个大字——尹氏家族。
    老小子说,这个住宅区,都是老子出关的时候,时任关长得尹喜家族。
    尹喜就是那个坚持留住老子。一定要洗出他的思想和观点,否则就不放他出关。
    结果老子就来了个急就章,凑合了五千多字。急急出关去了。
    这个临时交出了的卷子,就是后来脍炙人口的《道德经》,据说成了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读者第二多的书籍。
    所以《道德经》如果是一本书的话,作者老子固然是关键,因为这些思想都是出于它独一无二的脑袋;但是。如果没有尹喜,《道德经》就会永久地留在来自的脑袋里。
    他的脑袋再独特。他的思想再高端,也只有他一个人知道。无法传给别人,甚至不能传给他的后人。
    因此,尹喜就如同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就如同发掘出明星的星探,对老子的思想的保存、传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因此,老子的后裔非常感激这位关长,当然他本人成了老子的学生。
    因为有这层关系,或者二个家族世世代代相邻居住,互相支援,保持老子的传统和理想。
    两个家族之间,有一座大屋,上书《太初宫》三个大字。
    这个太和宫和尹喜请求老子写书有关,但是老子写书的时候,还没有太初宫,这是后人
    为了纪念这件事,在老子著经的地方修筑了太初宫。
    太初宫为殿宇式古典建筑。
    殿脊和山墙檐边上塑有麒麟、狮、虎、鸡、狗等珍禽异兽,神形兼备。
    殿顶飞梁纵横,椽檩参差,虽然屋架复杂,但却自成规矩,殿宇宽阔,中无撑柱。
    太初宫正门,立有石碑两通,一通立于元大德四年,一通立于清顺治年间,上面都记载着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故事。
    右边的才是老子的后代居住的地方,大概有千户左右。
    房屋的建筑材料基本都是草木坯石之类,很靠近自然。
    麦轲不禁问道:“贵先祖老子至今,已经二千多年,难道仅仅这一千户人家吗?还是其他地方还另有居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