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要用“又”字?
接受了这意想之外的开城献降,不过张绣对待这个危急关头弃主求生的李术却是没有一丝好印象。控制泾县紧要地区,解除了李术部下约莫五千人马的武装之后,张绣只是和随军的军师贾诩一番眼神交流,便突然翻脸不认人,令亲将胡车儿下手绑缚了李术,由军中执军法的刀斧手直接处斩。
其实张绣这也不算翻脸。翻脸是建立在之前有好脸相待的情况下的,但是张绣在李术献城投降前后一直保持着一副冷脸。或许在李术看来这是为人君者的尊严,但是在连张绣抬腚都知道放什么味的屁的毒士贾诩看来,这个自以为保住了性命的李术已经命在旦夕了。
按照常理来说,张绣在这种明显占优的战局之下,更应当采取一些怀柔策略,使得大大减少孙策军的抵触心理,使其存在更多的侥幸心理,最终达到瓦解敌军军心使其不至于拼死抵抗的效果。
但是在张绣看来,一切都要以现实情况的发展为准。
这些天来,孙策军已经明显露出了不敌张绣军的意思,现在的行军方向也是退避性的。但是张绣发现,自己军队在追击途中并没有出现大批来自孙策军的降兵或逃兵。虽然也遇到不少来自一些三五成群的江东士卒跪地请降的,但是加在一起的数量并不多,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伤落队,且不熟丹阳山林地形只能请降求饶的。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现在在大多数的江东军将士心目中,孙策的撤退只是暂时性的!
既然已经清楚江东士卒就算投降了也只会是口服心不服,那么就别欺骗自己了,干脆直接一点,反正自己做出南征江东这个决定的时候就已经下定了在江东大开杀戒的决心,现在正是自己执行自己的铁血政策的时候。
当然另一方面,出身豪族的李术的一番作态也实在令张绣军一众大将作呕。这个李术开城献降很简单,但其过程让包括张绣在内的张绣军一众正直派大将有些反感。因为李术不仅做出了两军尚未对垒却直接开城献降的背主求生不忠之事,而且当场格杀掉了一批忠于孙氏的军中将校。
事实上你只要将这些人控制起来就行了,做人做事都没必要太绝。李术此举,无疑为他在无端被张绣处死之时,在场却无一人向张绣谏言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当然,如果张绣和他的一众将士知道历史上的李术的“光辉事迹”的话,恐怕对于今日李术开城献降之事就不会感到任何意外了。
历史上的李术为孙策亲信且重用。亲信到了为孙策爪牙,曾为孙策杀掉朝廷重臣的程度。同样也被重用到了出任封疆大吏的程度。但在孙策死后却立马造起了孙策立下的继承人——孙策之弟孙权的反。
这样一个人,张绣留下来其实等于给自己埋一个定时炸弹。
……
六日后,张绣和纪灵率军追到了陵阳城下。陵阳城比之泾县更为低矮不堪。低矮到了一些身手矫健的士卒不借助绳索也能攀附上去的程度,不堪到了貌似只要一场暴雨即可浸泡垮塌掉城墙的程度。
不过这一次却不由得张绣不正眼相待了。因为孙策明显吸取了李术不战而降的教训。飘扬在陵阳城下那一杆大大的孙字大纛,极其雄武地宣扬着孙策要亲自领军来战一场张绣。
留在陵阳准备迎战张绣军主力的江东兵并不多,满打满算不过一万之数,且大多是在宛陵之战负伤的士卒,战斗力比之纪灵麾下的淮南军都有些够呛!当然,这些情报的真实度也是张绣综合各个方面之后才确认的,都是张绣军在陵阳城的细作和撒往四面八方的斥候经过双重验证后得到的,绝无差错。
但是孙策军的将领团就有些豪华了。用张绣的话来说,看着的第一反应都能让人流口水。
仅仅是太史慈打马在陵阳城边溜了一圈,就瞥见了不少在早在神亭之战时就烙印在脑海中的熟面孔。
孙策族弟孙河、老将黄盖、骁将宋谦,这几人虽然太史慈只是在弓弩射程之外远远瞥见,却都是一眼被猿目太史子义认了出来。
孙河是孙策极为亲近的族弟,基本上印象中孙河作为孙策的亲将,从从军以来从没离开过孙策身边。而老将黄盖的存在,却是代表者另外两个孙氏元老——程普和韩当可能按照以往孙策征战的往例,都伴随在孙策身边。另外还看到了江东年轻一代的代表骁将宋谦,这一战,却是让张绣看到了一举重创孙氏集团精华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