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回
“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语出自三国志)——和这种出其不意的机动部队比起来,主战场就有如睡着了的大象一般沉闷庞杂。
谈到千里奔袭的夏侯渊,在曹营有这样一种说法:曹姓以曹仁为最,夏侯则首推妙才。
夏侯惇与曹洪仅止步于“大将”,没有习得高级的统战能力。
说服力有多少先不谈,但夏侯渊的领军作战风格的确是很辣的,其实从鲁肃这个演义弄出来的误区可以看出,三国的世界,武将文官,并没有明确界限,而什么先锋和统帅的概念也是一样,韩信能统帅的兵马无法估计,你给他再多都能摆弄明白,那项羽是不会领兵吗,同样带领一百人,他俩谁的效果好?
又扯远了。
能领突击队冲在最前面的,没有一番勇猛感召力,那是活不到第三集的。同样是恃勇轻进,夏侯渊的急袭战可比孙坚有名,不过也不排除他活得久这一原因。
这也是他引以为傲的打法,韩遂,马超,都是被这样硬刚掉的,甚至打韩遂时,带的都是旅途劳顿不在状态的罢弊之兵。
可老子就是不喜欢持久战,叫我扎营挖沟?还不如一鼓作气。
结果依然是调动了疲惫之师击退韩遂,斩将夺帅旗。
能使出孙子兵法“攻其所必救”的招数搅乱韩遂羌氐各部,足见妙才并不是纯纯的匹夫。可这毕竟还是少数情况,不然曹营也不会有人背后戏称他为“白地将军”。
夏侯渊在曹营足足是独当一面的大将(当然这跟曹魏的制度有关,五子良将这些降将外姓人,所处级别只能是姓曹和姓夏侯的从属)。西边除了曹操那一次亲征,剩下的大小仗基本都是他在炫。
就因为武勇价值高,曹操也经常劝他,别老那么猛(没错,就是这个意思。),为将者,应该懂得根据情况示弱,方能精武而持久。
当然,优点即是缺点,缺点亦是优点,夏侯渊自然是没往心里去,终于在定军山一战被法正的声东击西给教育了,这一教育,直接给教育死了。
法正可不是西凉韩遂马超那种粗放型的野人,用起阴招来,不在贾诩之下——十队精兵疲劳轰炸张郃,分散妙才的精锐,再烧鹿角诱敌,欲扬先抑,一般智商的,是接不了这些招儿的。
马革裹尸,算是挺光荣了,但拿到演义小说和游戏里,自然就是名将污点——你这毕竟是被人弄死的,真牛比的话怎么会被人弄死呢,所以武力值大数据自然就得下调,有点儿冤。
其实这场仗也是赖张郃不够硬气,夏侯渊要不是分其兵后力量减半,也不至于心虚地出营补修工事,而被一老当益壮的下山虎阵斩。
说到黄忠,很多人有这样的说法:若要赶上黄忠壮年时,哪有你什么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都是被老子吊打的。
这种说法呢,肯定是有主观臆断在里面的,很多人大器晚成,也许就意味着年轻时真的不够猛,要不然刘表还在的时候,也没少和孙坚孙策发生冲突,怎没见你黄忠有啥战场的作为?人家受怠慢未尽全力的甘宁还借着活动筋骨射死了凌操呢,什么?你说你故意的?没人用你?行,那我也可以说,其实最深藏不露,怀才不遇一辈子的就是汉献帝,胸藏惊雷,内有韬略,本来是千古一帝,只是淡泊名利,不和乱臣贼子计较,呵呵。
没有什么怀才不遇,只是你还不能把每一个动作都做到完美,不服吗,请参照毒士贾诩。
老人家后期蜀中表现中规中矩,主要是特色鲜明,易于被小说渲染。
据说黄忠也有一把宝刀,叫赤血,记录在陶弘景的《古今刀剑录》里,是斩了夏侯渊后,又用此刀手刃一百多曹兵,呵呵,这一看就是在借大事件炒作兵器,夏侯渊的死,不仅成就了黄忠,也成就了一把刀。
黄忠的死和甘宁一样,都是被罗灌水改的,本来是正常死亡,非得在身上安排一箭,拉低武力值。
三国志陈寿的那句“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看来挺客观的,但不同的是黄忠的职位可比云妹高,也不知是刘备故意笼络降将的心,还是赵云真的不行。
赵云,算了,我还是别说他了,艺术与娱乐形象的意义早已把史书内容淹没得无人问津。
轶事典故,小说内容全扔掉的话,赵云的战功也是和黄忠一样在入蜀后才有体现,之前就只有两扶幼主的记录。
什么单条记录之类的,想都别想了。
黄忠斩了夏侯渊之后,赵云在汉中一次有胆有识地据曹表现算是个大亮点了,
有攻有守,还有一招疑兵计,再怎么吹也就这些了。
哦对,“虎威将军”称号也就是这次得来的。但这只是军中的传诵,而不是刘备颁发,蜀汉完全无此职。
后来的北伐,曾经和邓芝一起在箕谷打了一场败仗(所以说“常胜将军”肯定不是赵云就对了),也不算太丢人,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